“月薪五万,我真的看不上”

2021-06-28 18:30:02

刘丹

  

  前段时间,《躺平即正义》的帖子火了,“躺平”迅速成为被广泛讨论的热词。

  作者在文章中分享了他两年来的躺平生活,在他看来躺平是自己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一下引起了年轻人的共鸣。

  选择躺平的年轻人,不结婚生子,不买房,保持最低生活标准,拒绝高消费,没事不出门。

  via《佛典故事》

  无独有偶,日本有“低欲望社会”,韩国有“五抛世代”(抛弃恋爱、婚姻、生育、人际关系、购房的年轻人),仿佛这届年轻人已经实现“躺平全球化”。

  但是躺平并非因为懒惰,更像是“后现代主义解构”,以及“社会冲突论的一种实践”。

  夫人采访了几个选择躺平的年轻人,在他们看来,躺平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他们正在重新评估所有事物的价值。

  

  ■躺平不是懒惰,可以积极但不要激进

  @希子|28岁|北京|编剧

  因为有一个编剧梦,毕业后做了两年多编剧。

  那会儿每天有写不完的剧本,修改不完的需求,日夜颠倒。

  好像只有工作没有生活,中午十二点起床,一点出门开剧本会,开到夜里十二点,然后写到凌晨四五点,这在行业内部是常态。

  连轴转了两年多,终于尝到了熬夜反噬。

  我的身体最先抗议了,开始严重脱发,体检报告惨不忍睹,最后不得不离职。

  via《四重奏》

  这次追求梦想败北,让我深刻意识到,仅凭一腔热情为爱发电,根本行不通。

  现在找了份不用加班的工作,开启了躺平模式,把爱好和工作分开,生活相比之前舒服太多。

  我觉得躺平就是生活态度,不是懒惰,不积极,啥都不干;而是跟随自己的节奏,不被环境影响。

  其实每个人都在前进,躺平是用更平和的心态慢慢往前走,不用力过猛。

  via《四重奏》

  不同于之前的焦躁,我现在可以用很平和的心情去面对每一件事,心态是积极的,但不是激进的。

  我很享受现在活在当下的状态,每天工作之余看看书,日子更加充实,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生活很清晰,不夹杂任何其他的东西,不管做什么,愉悦感都是很纯粹的。

  我不想给自己一个必须完成的目标,可能这不符合有些人认为的“积极”,也有被诟病的时候。

  但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不愿意评价别人,也不理会他人对我的评价,管好自己就好。

  ■后天赋意的东西,本就该由自己定义

  @肖宇|27岁|长春|公务员

  三年前考上了公务员,在政府单位上班。

  朝九晚五,周末双休,赚的钱在小城市够花。

  生活稳定且没有什么追求,周末会在家做饭,假期和闺蜜一起旅游。

  未来的规划就是继续在体制内上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机会就考一下职称和证书。

  所以我现在是非常标准的躺平状态,对于升职顺其自然,没有什么想当官的欲望。

  via《四重奏》

  刚毕业的时候被成功叙事洗脑,觉得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

  去北京和上海辗转一圈,经历社会毒打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重新审视生活。

  衡量再三,我觉得我就是个普通人,本身对物质生活并没有很高的追求。

  后来发现五险一金真香,稳定工作真好,所以果断回家考了公务员。

  体制内包容了我,给我一份工作,也给了我自信,我很知足且常乐。

  

  via《人生删除事务所》

  从年少无知的荒唐,到安稳躺平,现在不会再被鸡血冲昏头了,三观成熟,也有自己的生活节奏。

  明年准备公积金贷款买房,我在没有靠家里一分钱的前提下走到现在,还是蛮骄傲的。

  在内卷的大环境下选择躺平,看到在大城市打拼的朋友赚得多,我也不焦虑。

  我很感激自己在迷茫的时候没有被都市的声浪淹没,能够及时理清,及时止损。

  被说没出息、不上进都无所谓,这些后天赋意的东西本就该由自己定义。

  ■生活不应该只有工作,工作是生活的底层建筑

  @VV|30岁|上海|自由插画师

  我身边很多躺平的朋友,内心还是有追求的,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也有朋友更倾向于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找工作,目前只是一个缓冲状态。

  现在社会希望每个人都是电量满格,积极往前冲;只有不断的竞争才叫强者,才值得被表彰,让人喘不过气来。

  但这只是社会希望我们成为的样子,我拥有选择的权利,也可以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后果。

  via《最完美的离婚》

  我毕业后连续工作了五年,中途从来不给自己放假。

  离职前的月薪差不多五万块,但是现在给我再高的工资我也不会上班了,还是好好活着更重要。

  那时候觉得,在工作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加班忙碌很充实,下了班就坐在家里不知道该干什么,没有兴趣爱好也没有朋友。

  后来被确诊抑郁症,我有些慌了。

  好在遇到了很多善良的朋友,及时开导我,当然主要是自己的主观意识觉醒,然后我就觉得封闭的大门打开了。

  生活不应该只有工作,工作是生活的底层建筑,或者说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应该是全部生活。

  就在我离职交接的期间,因为公司业绩上涨,老板提了新车。

  

  via《四重奏》

  离职后,我终于给自己放了个假。

  去看展的时候,看到自己喜欢的画,我差点儿哭了出来,感觉这样才是真的在活着。

  我不想再回到之前的状态,所以决定做自由职业,也是躺平的开端。

  工作几年下来有一些积蓄,也有之前工作积累的人脉,可以自己接单。

  但是比起开源,我更加节流,物质需求下降了很多。

  现在会准时早起,保持作息规律,平时看书、画画,朋友有空就约在一起聊聊天。

  有单来找我的时候,就在家干活,比较着急的话就走到哪都带着电脑改稿。

  偶尔会遇到拖欠尾款的情况,好在最近都比较顺利。

  虽然有困难之处,但适应了自由职业以后,你就会发现坐班加班真的很反人类,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

  三十而立,我今后的目标是好好生活。

  ■一步一步来,慢慢来比较快

  @樱桃大丸子|26岁|北京|自媒体编辑

  作为办公室纺织女工,觉得现在可以写稿谋生就很好。

  新媒体行业相对扁平化,晋升空间很小,我也没有升职加薪的想法。

  每天按时交稿,按时下班,闲下来喜欢上网冲浪。

  周末会逛逛公园,呼吸空气清新,感受四季的景色变换,比逛商场舒服。

  

  via《短剧开始啦》

  工作就是把人变成螺丝钉,每天996、007,人会休息不过来,没有再生产的能力,大家会抑郁。

  这时资本会制造消费主义陷阱,仿佛让你能从购买中获得快乐,但事实是你消耗了自己劳动所得的工资。

  可能物质欲望强烈的人更有奋斗的动力,但是那样只是被割第二轮韭菜,工作赚钱是第一轮,消费是第二轮,仿佛无法摆脱资本对我们的异化和剥削。

  因为我是农村家庭长大,家境不富裕,所以从小就懂得量入为出,工作之后就开始攒钱。

  平时经常逛「如果我们可以通过不消费获得快乐」、「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不买了!拔草互劝协会」这几个豆瓣小组。

  我更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一件东西可以用很久,对品牌不感兴趣,也没买过大牌的东西。

  

  via《四重奏》

  批判躺平的前辈,他们信奉的那套法则对我们而言已经失效,因为我们的上升通道几乎是锁死的。

  他们赶上了上升通道,成为既得利益者,用俯视的姿态来教育年轻人,说我们躺平可耻,只能说这些事情他们看明白了,我们也看明白了。

  让那些人继续努力,然后好割韭菜,我只想说躺平的韭菜不好割。

  躺平是无奈之下转换努力的方向,没有真的啥都不做,只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反抗资本对我们的异化和收割,不得已的抵抗,该努力还是要努力。

  我是保障自己生活的前提下,不那么拼命了。

  大家都愿意吃两碗饭,但是吃一碗饭就可以活下去,多的那一碗会要命,而且对整个人生来说杯水车薪。

  我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世界的本质就是如此,那我就一步一步来,慢慢来比较快。

  

  via《问题餐厅》

  ■写在最后

  “该躺平就躺平,该站立就站立,该攀登就攀登,就是不跪”--郑渊洁

  人们一直在构建范畴,又反过来受制于它。我们一直在被要求“必须要做什么”,但似乎并未得到自己想要的。

  现代社会仿佛设定好了程序,人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要遵循一个主流的步调:

  考高分—上TOP学校—赚大钱—结婚生子—儿女双全,然后你的孩子再重复这个程序。

  为了达到所谓成功的标准,年轻人工作要不停内卷,用力地维持着所谓的体面与光鲜,好像稍有不慎就会被甩在后面。

  但是努力仿佛并不能换来安逸,生活中反而始终萦绕着危机感,让人疲惫不堪。

  从这个意义上讲,躺平是积极的,它或许可以给这个僵化运转的状态提供一点点活力,或者给年轻人一个新的生活选项。

  但同时我们要警惕消极性躺平,并且清楚躺平是需要自洽并付出代价的。

  在万物节奏都太快的今天,我们也别忘了要等一等自己的灵魂,问问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麦克资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