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7 08:31:00
出品|凤凰网财经《封面》
主持人|陈琳 制片人|陈琳 执行制片人|鲁婧涵
高考成绩出炉,各省批次线逐步公布。凭高分入高校的人才选拔制度能否改变?中国的顶尖高校和世界顶尖的高校有多少差距?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博士,所以应该有最多的科研成果吗?凤凰网财经《封面》对话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
白重恩介绍了一些欧洲学校招收学生的方式。比如只要是瑞士公民,谁想上苏黎世大学都可以。经过一年的学习,觉得合适就留下来,觉得不合适就留不下来。把高考的压力后移了。
他想象,如果中国放弃高考选拔而让每个学生自由选择大学,清华校园每一平方米的土地上都会有10个人站在那儿。
白重恩对凤凰网财经《封面》说,中国在努力往那方面走,但遇到的阻力极大。“这跟很多因素有关,一个因素是我们的教育资源还比较集中,清华是受益者。”“而且短期有不得已的地方。我们希望一些学校能站在世界的前列,那在资源上要有一定的集中才能做到。”
对于世界排名,白重恩指出,一些评估把清华评的很好,但不能自满,因为那些评估不一定真正反映了科研的实力。“那些评估考虑的多种因素,一些对我们特别有利,比如生源。我们的生源全世界谁能比呢?每年一千多万的中学毕业生,八百多万上大学,其中三千多上清华。”
对于博士的数量,白重恩认为,问题不在多,在精,在质量。由于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人来教育后一代。而中国不可能完全依靠引进来解决师资的需求,所以需要培养大量的博士。
以下为凤凰网财经《封面》对话白重恩节选:
白重恩:我们在努力向那方面走,但遇到的阻力是极大的。这跟很多因素有关,一个因素是我们的教育资源还比较集中,清华是受益者。清华所能支配的资源,远远超过一个普通学校。学生家长看到少数几个学校具有比其他学校多得多的资源,就会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去那个学校。所以我们的独木桥特别窄。
在其他的国家,包括一些欧洲的学校,他的哲学是不选拔学生,开放式的第一年。比如只要是瑞士公民,谁想上苏黎世大学都可以。经过一年的学习,觉得合适就留下来,觉得不合适就留不下来。把高考的压力后移了。
我想象如果我们这样做的话,清华校园每一平方米的土地上都会有10个人站在那儿。而且短期有不得已的地方。我们希望一些学校能站在世界的前列,那在资源上要有一定的集中才能做到。
白重恩:有一些评估把清华评的很好,但我觉得不能自满,那些评估不一定真正反映了科研的实力。比如一些国际的排名,把清华排到全球的前二十名,甚至更前。我觉得我们不能因此就满意了,那些评估考虑的多种因素,一些对我们特别有利,比如生源。我们的生源全世界谁能比呢?每年一千多万的中学毕业生,八百多万上大学,其中三千多上清华。
白重恩:但我们的科研真正地站到全球最前列了吗?个别点有,但全面来说没有。我们得客观,得认识清楚自己。如果全面地比较,我们和全球最顶尖的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
白重恩:问题不在多,在精,在质量。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我们还不多。这有历史原因,有积淀。一个人要成长为顶尖的科学家,他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什么呢?比如高考,高考就是凭分数。为什么是凭分数呢?因为我们觉得其他的带有主观成分的评估手段不行、不可靠。
但是科学的发展,无时不在做这种主观的判断。比如一个人申请研究经费,就是一个主观的判断。一个好的评审者不能仅看他过去发表了什么文章来决定是不是给他经费,而要看他提出的科学问题是不是能产生有影响力的前景。这全是主观判断。主观判断谁来做?首先这个人要有这眼光。何况除了眼光之外还有众多的其他的考量。
有没有一个环境能让这些选择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正确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投钱进去就能成的。
白重恩:也不能这么说。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人来教育后一代。中国不可能完全依靠引进来解决师资的需求,所以需要培养大量的博士。
更多内容,进入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