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4 14:47:02
中欧班列 http://www.channelark.com/gjhy/tljk/
在青岛看“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日子又来了。
成片的浒苔分布在海面,蔓延千里,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浒苔的腥味,这像是青岛人一个无法摆脱的噩梦,在过去十五年的每个夏天不期而至。
此次“青”岛冲上热搜,是因为这是当地近海历史上遭遇的最大规模浒苔侵袭。根据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监测,此次浒苔绿潮灾害,对青岛的影响还将持续到8月中旬。
为何浒苔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有研究将源头指向了邻省江苏,称“绿潮”的形成与苏北浅滩特殊的环境以及当地的养殖活动有一定关系。也因此有山东网友喊话,要江苏为此负起责任。
当然,浒苔源头是否来自江苏,还没有定论。这次事件背后所指向的,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难题——生态保护的跨区域联动治理。
近年来,省域间开展陆上环境保护合作已有尝试。前不久,山东、河南1亿元生态“对赌”,横向协作治理黄河,曾引来了不少人拍手叫好。
相比之下,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跨区域合作则较为缺乏。有专家指出,海洋生态保护缺乏跨区域合作导致的问题放眼中国乃至世界,都已成为摆在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
该拿“串门”的浒苔怎么办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谁该对此负责呢?此时此刻的我,正忍受着窗外难闻的浒苔臭气,但我也实在难以把怒火,发泄到苏北的紫菜养殖户身上。
青岛人民渴望碧海蓝天,苏北人民也在用自己的双手构建新生活,这都是应当被尊重的合理需求。”
这位山东网友的留言,直观地反映了浒苔治理责任划定的难题。
事实上,浒苔并不是青岛的“特产”。它们分布在我国山东、江苏和福建等省近海海域。
为了清理浒苔,山东和江苏两省都曾付出过不少的精力。
山东这边算的是治理账——当地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采用各种措施,甚至在每年休渔期,征用大量闲置渔船,日夜不息地在近海打捞。
2016年青岛官方公布,光处置浒苔就花费了1个亿,浒苔对青岛滨海旅游业和沿海养殖造成的损失,恐更远超这个数。
2018年,为保障奥帆赛事正常举行,各路专家学者齐聚青岛,观测研究。各类作业的渔船、驳船密布海上,经过1个多月的奋战,青岛近海海域清理浒苔近100万吨。
而江苏这边算的是产业账——紫菜养殖作为苏北渔民发财致富的重要产业,目前97%的条斑紫菜生产企业,都分布在江苏省沿海,不仅能满足90%的国内市场,还占据了国际紫菜市场贸易份额的65%以上。
2018年江苏的浒苔防控曾被国家海洋督查。当时南通市表态,将坚决打赢海洋督察问题整改和浒苔防控攻坚战,确保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措施落地见效。
此后为了治理浒苔,自然资源部还曾与江苏省在苏北辐射沙洲紫菜养殖区共同组织开展浒苔绿潮防控试验,通过开展除藻作业、及时回收紫菜养殖筏架等,从源头上控制入海浒苔绿藻初始生物量。
自然资源领域“十三五”时期主要工作成果发布时曾提到,“黄海浒苔绿潮灾害治理取得重大成果,2020年最大覆盖面积与近五年均值相比下降54.9%,持续时间缩短30天”。
而到了今年夏天,情况突变——当前,黄海海域浒苔灾害规模已创历史最大值。6月26日数据显示,黄海浒苔分布面积约60594平方千米,覆盖面积1746平方千米,覆盖面积是之前最大年份2013年的2.3倍。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2007年以来,浒苔绿潮每年都会出现,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其规模会出现一定浮动,今年浒苔形成巨大规模,或与环境和人为干预管控仍存在认识不足相关。
在这位专家看来,“浒苔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调配合,还需要针对不同成因采取不同方法进行防治。”
跨区域治理如何“标本兼治”
▲图为SAR卫星拍摄的黄海海域时序动态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浒苔潮发展的过程。图片来源:新华网思客
其实,针对浒苔灾害的防控工作,山东和江苏两地曾有过联动。
早在2016年,原国家海洋局与山东省、江苏省、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建立了黄海跨区域浒苔绿潮灾害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成立黄海跨区域浒苔绿潮灾害联防联控工作协调组,全面加强黄海绿潮灾害跨区域联动。
在当年召开的黄海跨区域浒苔绿潮灾害联防联控工作协调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两省一市”成立由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浒苔绿潮灾害防控工作小组;做好源头治理和防治,加强污染物入海监管,减少污染物入海总量;做好浒苔绿潮末端治理等。
2018年6月,上合峰会在青岛召开,恰逢浒苔绿潮易发期。峰会前夕,自然资源部印发《保障2018年青岛上合组织峰会浒苔绿潮联防联控工作方案》,要求江苏省、山东省以及部属有关单位,启动联防联控机制,“早发现、早预警、早监控、早处置”,协同应对黄海浒苔绿潮灾害。
数据显示,2018年黄海海域浒苔绿潮覆盖面积为193平方千米,是当时的历史最低值。而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则变成了508平方千米,是2018年的2.6倍。
图片来源:《202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为什么浒苔治理问题会一再反复?
有观点认为,在浒苔的源头地通过打捞等各种方式减少种源是“治标”,而控制污染排放,改善近海水质则是“治本”,标本兼治才能彻底根除问题。
眼下,我国海域污染跨区域治理不完善的问题还很突出,大部分地方政府,在一般海洋环境管理过程中行动滞后,难以实现区域内共治海洋环境的问题。
根据浙江海洋大学全泳波教授和叶芳博士的《海洋环境跨区域治理研究》,其中直指,在海洋环境污染区域管理中的关系,基本为“自然无关联与合作并存”。
这种观点认为,尽管在面对重大突发性海洋环境问题时,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都能够迅速建立统一战线、合作治理。但是,当出现一般的海洋环境问题时,各地方政府则进入“自然无关联”的状态。
也因此,浒苔问题成了跨省域海洋环境治理中一块“难啃的骨头”。
“鲁豫有约”模式可否借鉴
图片来源:摄图网
去年底,国新办发布会上曾指出,“十四五”期间将推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省域间开展陆上环境保护合作中,比较典型的“流域间生态补偿”模式,前有“新安江模式”,后有现实版的“鲁豫有约”。
“新安江模式”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双方协议规定,自2012年起,中央每年提供财政资金3亿元,帮安徽进行产业升级和污染治理;安徽和浙江也各准备1亿元,安徽出水达标,钱归安徽;出水不达标,浙江拿钱。
秉承“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两省合作推进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水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而前不久热议的“鲁豫有约”,则是一份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相当于两个省打了个赌,协议实施范围为河南省、山东省黄河干流流域。
根据“赌约”,在完成国家考核任务的基础上,如果两省交界处“刘庄国控断面”的水质,能全年平均达到III类标准,两省互不补偿。
如果河南给山东的水,能从III类“能游泳的水”改善为II类“能喝的水”,山东要给河南6000万元补偿金;反之,若水质在III类基础上,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就要给山东6000万元补偿金。
不仅如此,此次“对赌”还涉及另一项上限为4000万的补偿,两项补偿加在一起,最高可达1亿元。
据了解,2020年刘庄国控断面水质年均值类别为Ⅱ类,关键污染指数较2019年下降3.95个百分点。对“鲁豫有约”这部“大戏”的结局,不少人还有更大的期待。
也因此,有专家建议,可以在苏鲁省际之间建立横向的生态补偿制度,把从江苏海域进入山东海域的浒苔覆盖面积作为计算生态补偿金额的依据,双方商定一个浒苔覆盖面积。
如果从江苏海域进入山东海域的每日累计浒苔覆盖面积少于这个考核指标,山东给江苏一定数额的补偿资金;
如果超过,江苏补偿给山东一定的资金。输送的浒苔覆盖面积由自然资源部进行考核,补偿资金用于浒苔灾害防治综合治理。
作为沿海两大经济强省,山东、江苏纷纷提出要建设海洋强省,也都提到了“海洋生态良好”的目标。一昧推诿责任,不仅伤了和气,更解决不了问题,坐下来谈合作,才有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记者|余蕊均刘雅玲(实习)
编辑|杨欢何小桃杜恒峰王嘉琦
校对|程鹏
|每日经济新闻nbdnews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相关报道:
最严重浒苔袭击青岛海面,山东网友喊话:“江苏能治理一下吗?”
“海边真的臭死了!”有游客在微博上抱怨,青岛海边已经被大片浒苔包围,“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浒苔的腥味。”还有网友调侃:“欢迎来青岛看大草原”。
7月10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青岛看到,海中有大量浒苔密集分布,远远望去如同“海上草原”。多艘船只正在打捞海苔,为方便打捞,工作人员在海上还设置了拦截网。在青岛栈桥附近的一个浒苔临时安置点,工作人员将打捞起的浒苔堆成了一个小山丘,散发着刺鼻的味道。
工作人员正在打捞浒苔。(本刊记者周群峰摄)
今年入夏以来,山东青岛近海遭遇浒苔侵袭,这是该市15年来浒苔灾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预计浒苔对青岛的影响将持续到8月中旬。
青岛市委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浒苔在青岛不是新鲜事儿,但今年确实太多了,现在正在全力以赴开展打捞工作。大约从6月初开始打捞,截至7月7日,青岛市累计出动船只10000余艘次,打捞浒苔超35万吨。“只要天气允许,在没有大风大浪等情况下,打捞船只每天早上(凌晨)4点半就开始巡查,准备打捞,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多。部分船只甚至在(凌晨)3点半就开始巡查。”
浒苔清运点设置的路牌,提醒游客绕行。(本刊记者周群峰摄)
浒苔来源的鲁苏之争
“江苏能治理一下吗?山东孩子默默发问。”一位网友写道。
多个信息源显示,青岛浒苔泛滥的原因与苏北海域的浒苔北漂有关。新华社报道称,历年的卫星监测和船舶跟踪监测显示,黄海南部海域浅滩大规模紫菜养殖筏架是浒苔大量繁殖、增生并最后漂浮入海的“温床”。
自2007年以来,每年都有浒苔绿潮在洋流和风力作用下从黄海南部向北漂移,并在山东沿岸登陆。据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监测,5月17日卫星首次在苏北浅滩附近海域发现成规模漂浮浒苔。随后,浒苔向偏北方向漂移,分布面积和覆盖面积迅速增大。
在栈桥附近的一个临时存放点,堆积着大量浒苔。(本刊记者周群峰摄)
宫庆礼认为,江苏一些沿海城市的紫菜养殖主要借助筏架、网帘、竹筏等,上面会附着浒苔幼苗。紫菜属于低温性海藻,一般水温到了15度,生长旺盛期就过去了。进入5、6月份后,温度升高,浒苔就变成优势种(浒苔最适合的水温是20~25度)。一些紫菜养殖户在养殖结束后,不及时回收筏架、网帘等。在季风影响下,这些工具附着的浒苔会随着海浪一路向北,流向青岛等地。
关于这些浒苔为什么没有暴发在距离更近的日照市,而是集中在青岛暴发?宫庆礼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称,青岛有大量人口,污水排放入海的量也大,海水中营养盐更丰富。“山东省日照市虽然离江苏更近,但是在浒苔漂移到日照海域时,还属于原发状态。在漂移过程中,浒苔不断生长,到了营养盐最丰富的青岛时,就更易暴发。”
陈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浒苔在江苏、山东等海域都有分布,但平时分布量很小。近10多年来,造成青岛等海域浒苔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江苏盐城、南通等地的渔民清理紫菜筏架,把筏架上附着的浒苔落入海水,形成种源,沿着海流向北漂移,呈现指数级生长,每年6、7月份到青岛海面时,水温合适,海水肥沃,快速生长形成浒苔灾害。其次,一些渔民给养虾蟹的池塘换水时,将水中附着的浒苔排放到了海里,也形成第二个种源。
陈尚说,今年青岛海域浒苔尤其严重,也有老天不帮忙的因素。从2019年开始,自然资源部组织江苏省及其所属盐城、南通等地的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紫菜养殖区早期集中打捞浒苔,前年和去年取得了显著效果,浒苔规模明显减少。但今年5、6月时,江苏黄海一带出现暴雨、大风、龙卷风等,一些已经回收的筏架等被打散掉进了海里,增加了入海的浒苔种源,导致浒苔源头处置效果降低。
他称,自然资源部、中科院、农业部、中国海洋大学等专家有多种科学证据表明,青岛等海域浒苔来自江苏海域的输送,与江苏的紫菜养殖有关。但江苏海洋、水产的部门对此有不同认识。
6月28日,江苏省浒苔绿潮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通报浒苔防治工作进展时表示,江苏全省共清退紫菜养殖面积6万亩,压减紫菜养殖用海9.6万亩,并于5月8日前将紫菜筏架、网帘和缆绳等设施全部清理上岸,提前结束紫菜生产。
栈桥附近,一名游客正在观望浒苔构成的“海中草原”。(本刊记者周群峰摄)
对此,宫庆礼认为,紫菜一般到每年10月下旬就在海里养,11月中旬开始收,每隔半个月到1个月收一茬,连续收七八茬。每年12月份,浒苔幼苗就长到紫菜网帘等工具上了。次年1、2月份时,浒苔就开始生长。也就是说,今年5月份紫菜养殖结束时,被遗弃在海里的浒苔幼苗就已经开始漂流北上了。
陈尚建议,先不考虑责任者识别问题,江苏、山东两省要想办法加强合作,联合治理,引导源头的养殖户改进紫菜生产方式、做好养殖筏架回收工作。可以在省际之间建立横向的生态补偿制度,把从江苏海域进入山东海域的浒苔覆盖面积作为计算生态补偿金额的依据,双方商定一个浒苔覆盖面积。如果从江苏海域进入山东海域的每日累计浒苔覆盖面积少于这个考核指标,山东给江苏一定数额的补偿资金;如果超过,江苏补偿给山东一定的资金。输送的浒苔覆盖面积由自然资源部进行考核,补偿资金用于浒苔灾害防治综合治理。另外,还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防控措施,降低因天气原因造成已经回收的养殖筏架被打散入海概率。因浒苔前期预防、后期打捞、处理等都需要大量资金,因此还得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宫庆礼称,治理好浒苔还需要很长时间,要想取得长效机制,应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机制,将这项治理工作列入一种常态化事项;设立生态补偿公益项目,加强专业浒苔打捞设备、船只的研发和制造,提高海上浒苔打捞效率;由相关部门统一协调长江以北的省市形成省际间的协同治理,山东和江苏两省之间也不要相互推诿,要加强联防联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