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第六任党委书记宋汉良,好人!

2021-07-14 16:48:02

扫地机

  当一个人走了多年后,老百姓早已不记得“组织”上,那格式化的美誉评价了。

  留下的,却是老百姓内心最真实、最直白的评价。

  如果老百姓说:他是一个好人。

  那这个人,一辈子也就值了。

  新疆原一把手、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

  但,一提起宋汉良书记,熟识的人都会说,他是一个好人。

  车夫

  1986年春,我随宋汉良书记去南疆调研(新疆的南部,维吾尔民族主要聚居地)。

  在路过和田地区墨玉县时,有一段乡间沙石土路。

  路,像是一条凸起的堤,两旁是修路时挖出来的半米多深的沟。

  路况很差、也很窄,只能勉强通过一辆车。

  我们的车在行驶中,看见前方有一辆毛驴车,也在前行。

  司机师傅,职业性地按了喇叭。

  宋书记立即提醒司机师傅,不要催,让毛驴车先走。

  驴车夫,听到了汽车喇叭声,回头看了一眼。

  噢,这是一位维吾尔族大叔。

  只见车夫大叔,拿起了鞭子抽起了毛驴,毛驴车加档提速了。

  我们的车,一直尾随着毛驴车。

  车夫大叔,不停地拿鞭子抽着毛驴,还时不时地回头看一看。

  我们可以看到,车夫大叔很着急。

  因为,他手中的鞭子,是一鞭接着一鞭,狠狠地抽打在毛驴身上。

  宋书记说,告诉老乡,不要着急。

  地委的维语翻译摇下车窗,对着前方的车夫大叔喊道:不用急、不用急。

  车夫大叔,听到了喊声。

  只见他,放下了鞭子,却换了一个棍子。

  车夫大叔用棍子,狠狠地一棍接着一棍,敲打着毛驴。

  毛驴车,飞奔了起来。

  我们虽然看不到车夫的表情。但可以感到,他心急如焚。

  他已将毛驴车,加到了最大的档位。

  毛驴,被打的快跑、快跑、再快跑!

  看到眼前的景象,宋书记对司机师傅说:

  停、停、停!老乡的毛驴车太危险了。

  我们的车,停了下来。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毛驴车,也停了下来。

  这是什么情况?

  只见车夫大叔望了望我们,又围着驴车转了一圈,将驴车牵到了路边。

  惊人的一幕,发生了!

  车夫大叔在驴车的一侧,铆足全身的力量,凭一己之力,将毛驴连带着车架一起,直接掀翻到路边的沟里。

  我们全惊呆了。

  天哪,这世上,还有这么实诚的人!

  我们迅速下车,都奔向了毛驴车。

  车夫大叔,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用维语说:对不起,毛驴车跑得慢,挡了道,耽误了你们。

  面对这老实巴交的车夫大叔,我们内心那个歉疚啊,说什么呢?

  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车夫大叔掏心掏肺、损己让路的举动,让我们感到:

  虽然同是路人,有民族、百姓、官员之别;有毛驴车、汽车之分。

  但,人与人的尊重是相互的。

  车夫大叔能感到,汽车里的人,对他的尊重和谦让。

  真是:你敬百姓一尺,百姓敬你一丈。

  宋书记,怀着真诚的歉意,通过地委翻译,对车夫大叔说:对不起,你太谦让了。我们慢一点没关系。

  马上,宋书记又摸着车夫大叔的手,摸着他的腰,询问他腰扭了没有?

  和田地委,也有一辆车随着我们。

  随后,我们两辆车的人和大叔一起,把驴鞍子卸下,把毛驴扶了起来。

  还好,毛驴没事。但驴车架坏了。

  宋书记问地委的翻译,这个驴车架,大概值多少钱?

  翻译说,用不了200块钱。

  我这个小秘书,赶紧拿出了200块钱,要给车夫大叔。

  地委的同志挡住了我,他们抢着要给这个钱。

  车夫大叔,一个劲地向后退。谁的钱,也不要。

  宋书记通过翻译,告诉车夫大叔,今天给你造成了车架损坏,这个钱你一定要收下,否则我们心里会很难受的。

  车夫大叔,最后还是收下了钱。但他拿钱的双手,一直僵硬地举着,显得手足无措。

  并不断地边鞠躬边说:谢谢,谢谢!

  宋书记最后,还嘱咐地委的同志,要帮大叔把驴车架修好。

  由于,宋书记出门都是轻车简从,从不警车开道、招摇过市、招人反感。

  车夫大叔,仅凭眼前这两辆车的阵候,根本看不出宋书记是个大官。

  车夫大叔,他只是通过翻译,知道这是一个书记。

  但是,是乡里的书记?还是县里的书记?还是地区的书记?

  给车夫大叔再大的想象力,他也不敢想,这是新疆的一把手。

  人心,都是肉长的。

  车夫大叔,他心里一定能感受到:今天,他遇到了好人。

  凡事,替对方考虑,这是做人最起码的标准。

  尊重和关爱最普通的人,哪怕是素不相识的路人。这是一个好人必备的素质。

  也是,一个领导干部的底线。

  宋书记,他做到了。

  毛驴车,行驶在乡村路上,真实反映了,当时南疆乡村自然生态。

  鸡蛋

  宋汉良书记,在和田地区洛浦县纳瓦乡,村里走访调研。

  村委会是几间土房子。

  一间大一点的房子,可能是平时用来开会的。

  桌子,是用土坯垒起来的。四周,用土坯垒了些长条,可以当凳子坐人。

  我们坐下不久,村干部就提了一壶茶,拿了些大瓷碗,放在了土坯桌上。

  不一会,村干部又端上了两大盘煮熟的鸡蛋。

  当时南疆很穷,农民更穷。

  鸡蛋,是农民用来招待最尊贵客人的。

  土房子的两个窗户,是打开的。窗外,站满了向屋内张望的小孩。

  显然,他们知道村里来了大领导。

  过了一会儿,我在做笔记时,一抬头,好家伙。

  两个窗户,塞满了小脑袋。但他们一声不响,非常安静。

  小孩们根本不关注,大人们在谈什么。

  纯净、透亮、毫不掩饰的目光,都盯着那两大盘煮熟的鸡蛋。

  饥馋、稚嫩、胆怯、童心都从渴望的眼神中,满满地溢涌了出来。

  孩子们,虽然一声不吭、一言不发。

  但,那一双双直愣愣、馋巴巴、饥辘辘的目光,

  这目光,即刻就能击穿,这世界上一切正常人的怜悯心、同情心。

  宋书记抬头,也看到了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

  他回过头,轻轻对我说,把鸡蛋给孩子们送去。

  我立马站起来,就去端鸡蛋,村干部半推半就地阻拦了一下。

  我端了一盘鸡蛋,走出了屋子,走进了小孩之中。

  我给孩子们发鸡蛋,居然没有一个孩子,敢伸出小手。

  最后,还是有一个孩子羞涩、扭捏地接受了。

  有了第一个,就有了第二个。很快一盘鸡蛋就发完了。

  我拿着空盘子进屋,宋书记带着凝重的眼神,轻轻地说,把剩下的那一盘鸡蛋,也给孩子们!

  宋书记话音很低,但全屋的人都听到了。

  这真是:言轻情重,一言见真情。

  我端第二盘鸡蛋,送给孩子们时,发现前面拿到鸡蛋的孩子,都没有吃。

  很多孩子用舌头舔着鸡蛋皮,那种珍惜、不舍的表情,让人看了,心里更加难受和痛楚。

  回到屋里,我再记录时,突然发现,整个交流谈话的画风,骤然变了。

  村干部没有了套话、恭维话,句句都是大实话、真情话。

  多年的政治洗礼,不管是哪个民族,哪怕是村里的干部。

  眼睛都是“有活”的,脑袋都是“灵光”的。

  如果你讲官话,他们马上会讲套话,恭维迎合你。

  如果你是来“演戏”的,他马上会甘当配角,配合你。

  一切,都会让你舒舒服服的。

  宋书记就这么一句轻轻的言语:“把鸡蛋给孩子们送去”!

  他们马上就知道,宋书记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领导。

  心里话、大实话,也敢给宋书记讲了。

  领导,只有真心牵挂百姓。

  百姓,才会掏心实话实说。

  当座谈结束,我们出门时,一个感人的场面出现了。

  孩子们居然还在门口,鸡蛋都没有吃。

  一个个小手拿着鸡蛋,童声童语地喊着:谢谢,谢谢!

  看着一个个稚嫩、天真、淳朴的孩子。

  此时,我真想把天下的鸡蛋,都送给孩子们,送给这些贫困、但懂事的孩子们!

  多年后,当时宋书记在村里走访调研时,大家都说了些什么,我一点也想不起来。

  但,孩子们童声童语,手握鸡蛋,一声声”谢谢!谢谢!”

  宋书记告别时,带着凝重痛楚的眼神,面向村民,掷地有声的告别:

  我们一定会帮助南疆人民脱贫致富!

  这场景、这画面,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我们回到乌鲁木齐后,新疆自治区党委立刻就制定了“南疆三地州脱贫致富工作方案”。

  一个集全新疆资源,帮助南疆人民脱贫致富的工作,全面展开了。

  怜悯心、同情心,是一个好人必备的人格。

  更是一个好领导,最低的行为门槛。

  心疼困难的群众、帮助弱势的群体,是一个好领导应负起的神圣职责。

  宋书记,他做到了。

  宋汉良书记与南疆各族干部群众在一起。

  厕所

  八十年代,南疆地区大部分县乡,老百姓仍然沿袭着千年的习俗。

  千家万户的厕所,都是蹲坑式的旱厕。

  在南疆乡村,公共厕所极少。

  仅有的简陋公共厕所,也没有专人打扫,卫生状况极差。

  我们到南疆,也都是入乡随俗。

  我随宋汉良书记,来到了克州阿克陶县皮拉勒乡调研。

  一到乡政府,我先去上了一趟厕所。

  乡政府的旱厕,出奇的简陋。

  它不是一人一坑,而是挖了一个长条深坑。在长条深坑上,摆放了八块跳板。

  这样,可以同时四人上厕所。

  八块跳板之间,没有隔板。上厕所的人,是没有隐私的。

  上厕所时,每一个人,都得脚踩两块跳板,蹲在那里,没有任何可扶的东西。

  腿脚力量不好的人,蹲在那里,真有掉到粪坑里的危险。

  绿头苍蝇,像轰炸机一样,嗡嗡作响。一群一群地满厕所飞来飞去。

  粪坑里的粪便上,爬满了蛆。

  天气非常热,粪便、尿水形成的沼气,混满了屎尿臭味。

  熏得人,不敢正常喘气。

  辣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我以冲刺的速度,上完厕所,逃窜了出来。

  就这样,眼睛还辣得要死,满身都是屎臭味。

  此时,我的心里,也冒出了一个担忧。

  宋书记,年长我一辈。他上厕所,蹲在跳板上,腿力可以承受吗?

  可现状就是如此,又能怎么办呢?

  州委的秘书长,上完厕所后。

  他十分为难地告诉我。他很担忧宋书记上厕所的问题。

  我只能宽慰他,没有关系,宋书记不讲究,腿脚还挺好。

  州委的秘书长,还是找来了乡里的干部。把憋在肚子里的火,噼里啪啦地全撒在了乡干部身上。

  让他们马上去打扫厕所,再拿一点生石灰,盖在粪便上。

  宋书记,恰好路过,要去上厕所。大概听到了秘书长对乡干部的气话。

  他非常自然,笑呵呵地说,这是多大的事呀!

  人,都是吃五谷杂粮。是人,都得拉撒!

  然后,他又讲了当年他们在野外石油勘探时,上厕所的轶事趣闻。

  宋书记,确实很有上旱厕的经验。

  他告诉我们,碰到了这种沼气很浓、很臭的旱厕,要脱下外套,包在头上,当口罩,预防中毒,并保护眼睛。

  上完厕所后,一定要把外套脱下来,放在外面凉一凉,挥发臭气。

  听了宋书记一番话,州委秘书长如释重负,脸上马上露出轻松的笑颜。

  乡干部也高兴的屁颠、屁颠地,去找生石灰和打扫厕所去了。

  那个年代的干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领导干部,不作秀,不假装。

  基层干部,挺实在,不拍马。

  上下都是真实的,都不用演戏,不用假装,有啥说啥。

  所以,领导到基层,就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为曾经的石油地质专家,宋书记对各类事物很敏感,永远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和为老百姓办好事的情怀。

  座谈交流一开始,宋书记居然给大家开出了一个新课题。

  如何推进南疆地区农村文明建设,改善老百姓上厕所的问题。

  一个省的一把手,和基层干部在村里,一起研究农村群众上厕所的问题。

  可能,这是全国第一例。

  那天,出现了有趣的一幕。

  乡政府院子里的树杈上,挂了许多件外衣。

  这都是参加座谈的同志,按宋书记传授的“秘诀”,上完厕所,进屋前,将外衣挂在树杈上。

  我们南疆调研结束后,自治区推出了许多支持南疆经济发展的政策。

  其中,就有“改善和修建南疆地区农村公共厕所”的专项工作。

  同时,还拨出专款,用于南疆地区修建和改善公共厕所。

  三十多年前,一个肮脏的旱厕,引发了一个地区民生的改善、社会文明的进步。

  这样的情景,放在当下一些地区,是不可能再发生了。

  这是,为什么呢?

  过去,领导干部下基层,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所以,就能直接了解到,基层真实的情况,洞察到群众的冷暖。

  看看,当下许多落马的高官。

  所谓下基层,要有专人打前站、踩点,检查高官的吃、住、行、拉撒的设施。

  甚至,“群众”也被异化了,甘愿“当托”,配合作秀。

  这种,是下基层的“表演”。

  实际上,社会真实的情况、群众的真实生活,早已被屏蔽和阻隔了。

  剩下的,也就是很无聊的作秀了。

  看一个领导,是不是一个好的领导。往往就从点滴的小事,就能测试出其“真、善、美”。

  一个简陋旱厕的记忆,伴随着我几十年。始终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旱厕,虽然很简陋、不卫生,甚至十分肮脏。

  但,宋书记和基层干部们,在旱厕面前,健康的、朴实的、干净的人格和品质。

  折射出最朴实的印记:

  宋汉良书记是一个好人,是一个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领导。

  八十年代,南疆地区简陋的蹲坑厕所。

  痕迹

  什么是历史?

  历史,不仅仅是高、大、上。

  市井小民,鲜活多彩的生活,才是历史留给后人,真实记忆的痕迹。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了解,八十年代新疆的南疆,了解南疆社会的真实状况、发展阶段、民俗民风。

  也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章中所提到的各种场景。

  发一组珍贵的照片,让大家穿越时空。

  返回到八十年代,跨越到南疆。

  一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异域风情。

  看一看,当时南疆原汁原味的真容真貌。

  我们,曾经在这里工作过。

  我们,从这里一步步走来。

  历史,在这里留下了痕迹。

  这张照片,浓缩了当时南疆乡村的路,乡村的房,乡村的人,乡村的地摊。

  当时,汽车“的士”,还没有进入老百姓的生活。毛驴“的士”,是老百姓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老外,入乡随俗,搭乘毛驴“的士”。

  贫穷,挡不住自娱自乐。在滚滚尘埃中,大男孩站着驾驭“战车”,过把武士之瘾。

  真心疼这位劳累疲倦,卖馕饼的小女孩。

  饭馆打工小男孩,让人在辛酸中看到了男子汉的担当。

  小小的孩儿,已经艰难地讨生活。

  在昏暗的作坊,依然快乐幽默的打工青年。

  传统工匠,他的神态传递着工匠精神,散发着浓郁的古典韵味。

  百岁老人,依然守着百年馕饼作坊。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是代代相传的。

  孤独的守望,能多卖几个西瓜,是老大爷的期盼。

  在原生态的集市上,辛苦一年的农民,就指望着在此,能换点钱。

  原生态的巴扎,是人们社交的重要场所。

  全神贯注,认真卖水果的小贩。

  在古城,幽深巷道,走家串户的流动菜贩。

  最原汁原味的剃头摊子,穿越时空依存着古老气息。

  乡村食堂,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

  作者:朱健,自由撰稿人;来源:朱健zhujian。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麦克资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