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8 20:33:51
7月27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了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一大批熠熠生辉的深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出现在推广清单中。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在总结深圳经济特区已复制推广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形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本次推广的有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共5方面47条,主要包括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立健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创新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国家发改委在通知中指出,各地和各经济特区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习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与自身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力争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批更具普遍性、体现各地特点的创新做法,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文件要求,深圳经济特区要积极主动作为,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协助支持各地做好推广借鉴相关工作。
【延伸阅读】
作为我国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深圳已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旗帜和标杆。国家发改委此次公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究竟包括哪些?
建立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回首深圳经济特区走过的40年,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基因”。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再到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这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擘画的“三步走”发展目标。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科技创新如何突围?清单将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摆在了首要位置,其中包括8条创新举措,分别是率先形成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机制、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发挥政府投资杠杆作用组建早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重构市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构建以“四个90%”为鲜明特色的企业创新生态、支持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
据了解,去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是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固定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资金投入比例应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百分之三十。深圳还实行“揭榜挂帅”项目遴选制度,择优选定攻关团队,实行“赛马式”制度,“项目经理人+技术顾问”管理制度,“里程碑式”考核制度,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
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深圳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楼上”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
科技金融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扮演重要角色。深圳以政府投资撬动社会资本,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成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构建引领和促进科技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助力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跨越“死亡谷”。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深圳积极促进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作为新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市场经济发达,企业作为创新主体, “四个90%”的创新格局在清单中被再度聚焦,即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来自于企业。
建立健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此次公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中,梳理总结了10条创新举措,建立健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具体包括推动产业链“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式”发展、划定“区块线”保障工业发展空间、“联合建楼”让企业降成本共成长、建设符合产业需求的高品质产业空间、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打造“深i企”政策精准直达企业服务平台、促进诚信市场主体“经济再生”、建立企业除名和依职权注销制度、“小错免罚”包容柔性执法、推出“秒报批一体化”智慧审批。
其中在建设符合产业需求的高品质产业空间方面,深圳采用“低成本开发+高质量建设+准成本提供”模式,建设一批优质产业空间,并以“总成本+微利”的价格面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分割销售,保障企业绿色化、智能化、特色化的优质产业空间需求。
深圳还将申报端“秒报”与审批端“秒批”相结合,申请人可通过刷脸或其他合规方式,授权系统读取个人或企业电子证照及相关后台数据,由系统调取数据自动填充表单信息、自动推送电子材料,申请材料自动匹配上传后,系统按照既定规则自动做出审批决定,实现即报即批、即批即得。
三年前,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全国首创应届大学毕业生引进“秒批”改革。截至今年5月31日,人社“秒批”事项已达到45个。
今年6月,深圳市发改委对外发布了营商环境4.0改革政策,提出26个领域共计222项改革任务,全面涵盖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的12项指标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的18项指标,全面推动深圳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借助人脸识别、信息共享等技术的支持,企业通过手机动动指头,刷个脸,就可通过线上渠道向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用水报装需求,工程人员就会完成后期的勘测施工。良好的服务体验,使线上服务得以迅速普及,今年前5个月超过94%的用水业务是通过线上渠道办理。
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承担着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重大使命。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特区需要谋划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助推双循坏,引领高质量发展。
此次公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中,梳理了8条经验,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具体包括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法律规则衔接、创新机制建设国际仲裁高地、率先形成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允许香港建筑业专业机构及人士在深提供服务、运用“互联网+”放大便利化通关模式优势、促进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便利流动、打通国企“资本结构优化-公司治理强化-选人用人市场化”改革链条、探索创新大湾区标准化协同机制。
开放共赢方能凸显区域经济魅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位居世界创新集群第2位。在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协同水平过程中,要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构筑全域创新发展空间格局。
7月9日,2021年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C类项目)正式启动网上申报,这是正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深圳促进科研资金便利流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融合的最新举措。由香港、澳门的公营科研机构或高校提出的科研项目经评审后,可以获得深圳市财政资助,资金直接拨付至香港、澳门申请单位账户,可依据立项合同在深港澳三地开支。据统计,去年已有5000多万科研资金成功跨境过港使用。
创新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自2018年6月启动的“圳品”是深圳市按照“供深食品标准体系”进行认定并合格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统称,它对标国际先进标准与技术法规、借鉴香港规例,建立了高于国家标准的“供深食品标准体系”。目前,深圳已制定供深标准体系500项,436个产品通过认证,涵盖18大类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芥蓝、青瓜、茄子……一个个获得“圳品”认证的优质菜品成了老百姓乐意购买的放心菜。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之一。在深圳的发展实践中,通过创新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闯出了一条条接地气、暖民心的特区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中共列举了9条经验,包括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创新构建“两融合、一协同”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遍地开花”、率先建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圳品”全链条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百姓“点菜”政府“买单”的民生微实事、建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民生诉求响应机制、率先创建儿童友好城市、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
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圳正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城市文明典范”是深圳先行示范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作为一座六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年轻城市,深圳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备受关注。
如何在1997.47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率先闯出一条超大型城市治理新路?此次公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中共列举了12条经验。
具体包括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流域、全要素、全联动”推进水污染治理、打造“公园里的城市”、公共部门牵引推动全社会绿色发展、创新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设施建设模式、多元共治让基层社会治理迸发新活力、创新防疫模式打造社区抗击疫情典范、“红马甲”扮靓志愿者之城、“越深圳,越国际”打造国际化街区、构建城市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牢牢拧紧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安全阀”、强化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深圳在面对土地空间、能源、水资源等资源紧约束问题时,将绿色低碳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抓手,综合运用智慧国土、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资源回收等技术,提高资源高效利用能力和水平,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全面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初步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据统计,深圳单位GDP能耗“十三五”以来持续下降,去年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7.32立方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经济稳健发展的同时,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任务,2020年PM2.5浓度降至19微克/立方米,处于副省级以上城市最好水平,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建筑推广数量全国领先。
(文章来源:读创)
文章来源: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