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清华周刊》 ——一个学生刊物为何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2021-10-11 17:19:02

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职研究生

9月25日,《清华周刊》影印出版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一个学生刊物,为何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与会专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下为部分专家发言内容的摘录,不按发言先后排序)。

张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清华周刊》作为学生刊物,对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学生时代编辑《清华周刊》,对学生们的后来影响巨大。学生办的刊物,却对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年代争论最低限度国学书目,就是由《清华周刊》引起的。1923年2月,《清华周刊》的学生记者写信给负有盛名的胡适和梁启超二人,请他们分别为将要去国外留学的清华学校的学生开列一份“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胡适很快开列出来,清华学生认为与他们所希求的“最低限度国学书目”的初衷有很大差距,他们致信胡适,表示了不解,并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是胡适所拟书目国学范围太窄了,主要是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而“思想史与文学史便是代表国学么?”第二,所列书目太多,不合于“最低限度”四字,“第一是我们的时间,第二是我们的地位。……先生现在所拟的书目,我们是无论如何读不完的,因为书目太多,时间太少”。

胡适虽然进行了解释,但是显得很牵强。清华学生们丝毫不惧学术权威,他们的观点,也得到了梁启超的支持,他也对胡适进行了批评。“科学与玄学论战”,也是因《清华周刊》而引起的。

王中忱(清华大学日新书院院长)

《清华周刊》的意义远远超出清华园,代表着当时中国精英知识层的学术高度和国际视野

参与编辑和撰稿《清华周刊》的学生,主要是清华的本科生。从《清华周刊》刊载的文章看,当时的本科生所具有的学术水平竟然有这么高,知识视野竟然有这么广阔,让人惊讶和感慨。可以说,《清华周刊》的意义远远超出清华园,代表着当时中国精英知识层的学术高度和国际视野。

《清华周刊》不仅刊载在校生的文章,也有相当数量的到海外留学的学生们的文章,由此促进了中国学术与世界学术的互动。比如,1936年6月出版的《清华周刊》第四十四卷第九期登载了两篇有关世界文学的论文,一篇讨论法国现代主义代表作家普鲁斯特,一篇是D.S.米斯基的《屠格涅夫论》。这位米斯基是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他写于1926年的《俄国文学史》至今还是欧美很多大学的教科书,但中文译本去年才出版,而清华的学生在1936年就对他进行了翻译和介绍,可见当时清华学生走在了世界学术的前沿。

范宝龙(清华大学校史馆馆长)

清华的校训来源于《清华周刊》,“一二·九”运动的口号,由《清华周刊》的总编辑喊出

关于《清华周刊》对清华校史和清华传统的重要意义,刚才很多专家作了阐述,我再补充两个例子。一个是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来源于《清华周刊》。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到清华作主题为“君子”的讲演,他以《周易》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清华学子成为“真君子”。5天后,11月10日出版的《清华周刊》第20期就刊登了演讲全文。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逐渐演变成清华校训。

另一个例子是,伟大的“一二·九”运动中《告全国民众书》,是当时《清华周刊》总编辑、清华地下党支部书记、中文系学生蒋南翔起草的,其中有著名的口号:“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他自己曾回忆,是在清华学堂地下室的印刷车间里,边流泪边起草出这篇战斗檄文。清华大学在百余年的历程中,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我想这两个例子生动地说明,《清华周刊》的刊物和它的编辑骨干,在形成清华传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校史馆是“三位一体”负责清华校史党史工作的专门机构,也承担着协调组织全校开展校史研究编纂和宣传教育的任务。《清华周刊》影印本的出版发行,实际上是图书馆积极参与校史研究和传播工作的重要成果,也为校内外深化清华校史以至中国高等教育史研究提供了一套重要工具书。因此,应该向图书馆和国图出版社等表示感谢和敬意!

王宪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清华周刊》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华周刊》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很早就把《雇佣劳动与资本》等马克思主义经典原原本本地翻译介绍到中国,以学生刊物的形式,合法在大学青年群体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相关出版物印刷数量少,且经常被查禁,相对而言,《清华周刊》这种开放的传播方式,产生的实际效果很显著。

姜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

大学内部刊物的水平,能够很好地反映大学的办学水平

作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研究者,《清华周刊》是我经常使用的核心文献之一,对周刊有独特的情感。

第一,大学内部刊物的水平,能够很好地反映大学的办学水平。《清华周刊》办刊几十年,反映了清华的校风,反映了一代代清华人的思考与追求、为国为民的精神。大学生办刊物,不仅反映了学生的精气神儿,还能锻炼学生的才干。《清华周刊》的一批批学生编辑们,后来很多都成长为知名学者、知名人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第二,大学校史研究的水平,反映了大学的建设水平。在当今大学建设中,校史研究很难产生教学、科研上的直接成果,也谈不上其他效益。但是,一个大学郑重对待自己的历史,敬重自己的历史,说明这个大学在时代洪流中有坚守、有底气。有坚守、有底气,就能把大学建设的厚重。清华大学的校史研究一直走在前列,不是偶然的。

第三,数字化时代,影印资料有特别的价值。刚才马忠文老师谈到影印报刊史料的价值,我完全赞同。今天培养历史学学生,最大的一个困扰是历史感很难建立。除了学生们的生长环境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这一点外,还有一点其实与数字化时代有关。各种数据库的建设,让我们获取资料比过去容易得多,但是检索的资料都是孤立的,脱离语境的。通过翻阅这种纸版历史文献,可以获得立体的信息,有助于历史感的形成。我自己在指导学生时,一直鼓励学生们尽量去阅读纸本报刊资料,有意识地培养历史感。

最后,刚才何玉老师谈到当时编辑《清华周刊》的姚名达等人认为,编辑周刊要有“史的使命”。这种意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对自己有“史的使命”,会让其慎重对待自己的生命,一个机构对自己有“史的使命”,会让其慎重对待自己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周刊,可以理解周刊为什么能够有如此的成就和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当下,可以理解为什么习总书记号召大家要学一些历史。

■文章来源:

编辑、监制|隋阳审核|弘文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麦克资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