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的俄罗斯孙子刘维宁,47岁第一次回到中国,后定居广东

2022-01-25 01:29:01

神马电影网在线看最新电影 https://www.shenmamov.org

前言

18年前,一个俄罗斯人要前往中国,在办理签证的过程中,这个俄罗斯人说:

“我在中国有亲人,我的爷爷是刘少奇。”

图刘允斌和妻子玛拉等亲人在苏联

工作人员听到他这样说,都感到非常的惊奇,毕竟他看起来完全就是一个俄国人,怎么可能是刘少奇的孙子呢?这个男子他又是谁,为什么要声称自己是刘少奇的孙子呢?

我只见过爷爷一次,但爷爷很喜欢我

刘维宁是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的儿子,他的爸爸刘允斌小时候,因为爷爷刘少奇要忙于革命,奶奶何宝珍又因为被叛徒出卖而牺牲。所以刘允斌和妹妹刘爱琴就被送到了苏联来学习。

刘允斌来到苏联后,一直刻苦学习,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莫斯科的钢铁学院,也是在这所学院,他认识了后来刘维宁的母亲,一个叫玛拉的美丽的俄国姑娘。

虽然刘允斌和玛拉有着国籍的差异,而且刘允斌的身份特殊,但他还是和玛拉相爱了,玛拉也是这所学院的学生,他们虽然国籍不同,但是都有着同样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情。刘允斌的真诚最终打动了玛拉,玛拉接受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小伙子。

图左起为刘爱琴、刘少奇、朱德女儿朱敏等合影

就在1950年,刘允斌和玛拉结为了夫妻,这一年的刘允斌26岁,让他感到双喜临门的是,同时他还考上了研究生。刘允斌在内心里,一直有一个强国梦,希望有一天能够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婚后的刘允斌,虽然成了俄罗斯的女婿,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的儿子,也正因如此,他想着在自己学成之后,回到祖国的怀抱。在1955年,玛拉为正在犹豫中的刘允斌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刘维宁。

不过当时由于一家人都在苏联,并没有给他起刘维宁这个名字,让他随母亲的姓,取名阿廖沙。刘允斌看着襁褓中的孩子,心中满是不舍,虽然他也很想回到祖国,但是实在不忍心抛下自己可爱的孩子,和深爱着自己的玛拉。

图刘少奇和儿子刘允斌

即便如此,在刘维宁两岁时,刘允斌收到了一封父亲刘少奇的信,信中这样写道:

“现在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在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相冲突时,我相信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刘允斌接到了爸爸的信,整整一夜没有睡觉,他反复思考着自己究竟该如何抉择,但是最后他还是决定回到自己的国家。当刘允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玛拉时,玛拉心里很难过,她不愿意跟着刘允斌回中国,可是也不想失去丈夫,只能是默默地抽泣。

刘允斌最后抱了抱只有两岁的刘维宁,毅然踏上了回国的路途。当时只有两岁的刘维宁没有想到,这竟然是他们父子的永别。

刘允斌在回到祖国后,积极投身于中国的原子能研究事业,而玛拉迟迟等不到丈夫回来看自己和孩子,慢慢两个人之间出现了裂痕,婚姻也就破裂了。

图刘允斌的母亲何宝珍

玛拉在苏联一个人带着幼小的刘维宁生活,刘维宁因为年龄太小,他不记得自己爸爸刘允斌长什么样子,只是记得在自己的记忆里,只有妈妈一个人在抚养和照顾他。刘允斌在回到祖国后,虽然另外组建了新的家庭,但是心里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孩子刘维宁。

刘少奇知道自己的儿子在苏联有一个孩子,心里也是非常的挂念,所以在1960年访问苏联时,他去见了自己的孙子刘维宁,当时的刘维宁只有5岁,但他清楚地记得,爷爷很慈祥,看起来很喜欢他,而且还亲吻了他的小脸。

刘维宁记得爷爷抱着他,舍不得松开,还和他说了好多的话。之前刘维宁只是听妈妈说过,自己的爸爸和爷爷都是中国人,而中国在幼小的刘维宁心里,是那样的遥远。

图刘少奇亲吻5岁的刘维宁

如今见到爷爷刘少奇,他的心里很是高兴,只是天真的他没有想到,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见到爷爷,也是最后一次见到爷爷。

刘维宁后来回忆说:“我只见过爷爷一次,但我爷爷很喜欢我”

刘维宁在这次与爷爷见面后,心里非常的高兴,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妈妈,还有很多的亲人在牵挂着他。

姑姑说,爸爸和爷爷都去世了

刘维宁在此后的成长过程中,虽然说再没能见到自己的爸爸和爷爷,但是刘允斌一直关心着孩子的成长,为了让自己这个混血的儿子能够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刘允斌还给他寄去了很多中国孩子所用的课本。刘维宁收到这些书后感到很高兴,他也很开心爸爸还一直记得他。

刘维宁虽然和爸爸接触的比较少,但是还是遗传了自己家族的奋斗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刘维宁在读书的时候,成绩一直都很好,而且通过爸爸寄来的礼物,刘维宁了解到,中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里并不次于苏联美丽,而且是爷爷和爸爸一生为之奋斗的地方,也是自己的故乡。

小时候的刘维宁,盼望着自己在长大以后,就可以回去看看自己的爸爸和爷爷了,也能看到书里所说的长城和北京的天安门了。然而,那时的刘维宁太小,还没能预料到后来自己回到了中国,但是爷爷和爸爸却永远离开他了。

后来随着中苏关系的交恶,苏联内部的局势也变得紧张起来,所以玛拉也叮嘱刘维宁不要和任何人提起自己的爸爸和爷爷是中国人的事,当时的刘维宁虽然小,但是看到妈妈玛拉郑重其事的表情,还是明白这件事真的很重要。

刘维宁和其他的苏联孩子一样上学,唯一让他感到难过的是,后来爸爸的信越来越少了,甚至到后来更是和他断了联系。

玛拉知道当时的苏联和中国关系紧张,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受到牵连,玛拉还把他送到自己的父母家住了一段时间。刘维宁以为,爸爸只是因为一些政治上的原因不能给自己写信,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当时自己的爸爸和爷爷在中国的处境也非常艰难。

刘维宁心里设想着无数种与爸爸重逢的场景,却没有想到这些终究只是他的梦幻。刘维宁的妈妈玛拉,一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也正是受自己的妈妈影响,刘维宁后来在读大学时,也选择了莫斯科航空学院,准备将来从事航空领域的研究工作。

图刘维宁浏览家人的照片

刘维宁心里想念着自己的爸爸和爷爷,觉得自己作为他们的后人,不能给他们丢脸。虽然刘维宁那时还没有来过中国,但是他听自己的妈妈说过,爷爷是中国的国家领导人,爸爸回了中国以后,也一直从事着研究原子弹的科研工作。

刘维宁在和爸爸断了联系之后,他一直把爸爸之前送他的书珍藏了起来,每当想自己的爸爸了,他就会拿出来看看,看着看着他就睡着了,反复做着关于和爸爸重逢的梦。

上了大学的刘维宁,尽管学业比较紧张,但是依旧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来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刘维宁所不知道的是,此时不仅是他在思念着国内的亲人,国内同样有亲人想要寻找到他和他的妈妈玛拉。

1987年,刘维宁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的信,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了这封信,发现并不是自己的爸爸或者爷爷给自己写来的,写信的人是他的姑姑刘爱琴,等看完这封信之后,当时已经是32岁的刘维宁哭的泣不成声。

图刘维宁和家人合影

原来,信上告诉他,他的爷爷刘少奇和爸爸刘允斌,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离开了人世,姑姑刘爱琴也是想了很多的办法才联系上他。

得知这一消息的刘维宁,心情十分悲痛,虽然说他的内心对父亲的记忆仅仅停留在信件,和爷爷也只见过一次面,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的心一直和亲人们在一起,如今却不得不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他的心感到一阵的剧痛。

刘维宁在回到家以后,把信递给了妈妈玛拉,哽咽着说:“姑姑说,爷爷和爸爸都去世了。”

玛拉虽然和刘允斌分开了很多年,但是听到这样的消息,还是感到十分难过,但她还得劝说自己的儿子不要太难过。

刘维宁在痛苦过后,决定回到自己的祖国看看,因为他觉得爸爸和爷爷虽然都已经故去了,但是自己作为他们的后人,理所应当去看看其他的亲人,也给自己的爸爸和爷爷扫一次墓。

图刘维宁

刘维宁把这个想法和妈妈玛拉说了以后,玛拉也含着泪水点了点头,她此刻神情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同刘允斌的初遇,只是那些日子再也不会回去了,她和儿子都必须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

刘维宁为了能够回国看看,就向自己的上级打了报告,但是由于当时两国关系的影响,再加上刘维宁当时所在的苏联航空部门,属于保密单位,所以苏联方面并没有对刘维宁的报告有所回复。

刘维宁一时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他通过和姑姑刘爱琴的书信往来,得知自己的爸爸和爷爷虽然不幸离世了,但是在中国自己还有很多的亲人,除了刘爱琴姑姑外,还有刘源叔叔,以及自己两个异母的弟弟。

刘维宁在知道这些情况后,很想回国和亲人们聚一聚,但是苏联的审批却一直没有下来,所以刘维宁不得不待在苏联,等待上面的通知。

图刘维宁和妻子定居广东

在1993年,刘维宁的妈妈玛拉来到了中国,去见了王光美以及刘爱琴等亲人,王光美知道了刘维宁现在苏联生活得很好,心里也很高兴,还给刘维宁起了“维宁”这个名字。

玛拉在中国的那段时光里,一方面感受到了刘少奇的后人对她的热情,另一方面也看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其实早在玛拉和刘允斌新婚的时候,玛拉就跟着丈夫刘允斌来过一次中国,这次故地重游,奈何却是物是人非,曾经与自己相爱至深的丈夫,此时早已与自己天人永隔。

玛拉在这次中国之行以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了自己的儿子,并给儿子刘维宁带来了“刘维宁”这个中国名字。刘维宁听了母亲的讲述,心里更加想要回到中国了,他耐心地等待着这个机会。

我们在广东定居吧

刘维宁原来所在的单位,属于苏联的保密部队,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所以刘维宁的回国之路走得并不顺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将近不惑之年的刘维宁,越来越想回到自己的祖国。

在1995年,刘维宁的母亲玛拉不幸染病去世了,玛拉的离去,对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的刘维宁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祸不单行的是,他的外祖父母不久后也相继去世。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刘维宁在痛苦的同时,决定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祖国,不能再留下任何的遗憾。

图刘维宁的姑姑刘爱琴

刘维宁后来从自己所在的部队退役,并开始专门请了一个老师来教自己学中文,虽然刘维宁身上有一半的华人血统,但是他从来没有在中国生活过,所以连中国话也不怎么会说。

此时的刘维宁虽然已经年过四旬,但是为了实现自己回国和亲人团聚的愿望,依旧认真地开始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愈发觉得中国文化的魅力之大,远不是他仅仅通过读书就能领略的,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读懂其中的一鳞半爪。

刘维宁的回国之路,后来随着苏联的解体,两国的恢复经贸往来,变得不再困难重重,这对于刘维宁而言,是一件让他十分兴奋的事。

图回到中国的刘维宁

2003年,准备回国的刘维宁,在办签证的时候,和工作人员说:

“我是刘少奇的孙子,我有亲人在中国。”

工作人员听到他这样说,都感到非常的吃惊,因为他们面前的刘维宁分明就是一个俄国人,又怎么会是刘少奇的孙子呢?

但是他们对刘维宁所提供的材料和证件进行查验之后,才知道刘维宁的确是刘少奇的亲孙子。对于刘维宁不忘故土的行为,大家都给出了高度的评价。

刘维宁在回到中国之后,与自己的姑姑刘爱琴以及其他的亲人见了面,见面之后刘维宁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以及中国的强盛。

虽然刘维宁以前从来没有来过中国,但是在来到中国之后,他还是感到一切都非常的亲切,后来他更是做了一个决定,以后要定居中国。

图刘维宁教孩子学中国字

此时的刘维宁已经47岁了,年近半百的他,做出这样的决定,自然要和自己的妻子商量,他的妻子在俄国还有三个姐姐和父母,一开始的时候自然还是有些犹豫,不过在听到自己的丈夫刘维宁讲述了中国如今的发展,和自己家族的故事后,她还是同意了丈夫的想法。

刘维宁在征得妻子的同意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选择在中国定居的城市,他在进行了反复的比较后,决定以后带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定居在广东,他和自己的妻子说:

“广东是一个很好的城市,气候温暖湿润,不像莫斯科那么冷,而且还有各色的美食,我们在广东定居吧!”

图刘维宁很高兴能回到中国

妻子点头同意了。对于深爱着的夫妻而言,不管在哪里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能够真诚相守。

2007年,52岁的刘维宁和妻子儿女一起搬到了广东定居,正式开始了自己扎根祖国的生活。

刘维宁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尽快融入中国的生活,还指导他们学习中国的文化和语言,给他们讲述家族的历史,让他们知道自己足下这片土地上,曾经有前人洒下了汗水和鲜血,才换来今天他们的美好生活。

刘维宁后来也一直和自己的亲人之间相互扶持,尤其是姑姑刘爱琴,更是他心上最挂念的人,他不会忘记,后来要不是姑姑寻找他,可能他一生也不会知道,原来中国的亲人还这样深沉地爱着他。

刘维宁在回国之后,还创立了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致力于实现中俄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

对于刘维宁而言,他爱自己的祖国,因为这是爸爸的整个家族奋斗的土地,他也同样爱着俄罗斯,因为那是他母亲的故国,也是抚养他长大的土地,他想要用自己的努力,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图刘维宁

刘维宁平时在生活中很低调,很少向外界提及自己是刘少奇的孙子,对于自己的特殊背景,刘维宁认为更多是一种亲情上的联系,自己作为刘少奇的后人,更应该努力奋斗。

刘维宁在一次采访中曾说:“回到中国后,我才得到了人生更大的舞台,这里是我的故乡,我要尽我所能报答我的祖国。”

刘维宁虽然现在已经年过花甲,但每当提到祖国的发展,和谈到自己的爷爷和爸爸时,仍是会忍不住掉下眼泪,为自己亲人的离去而伤感,也为祖国的复兴而骄傲。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麦克资讯网版权所有